本報2013年4月12日綜合外電報導,江惟真編譯,蔡麗伶審校
國際兒童計畫組織(Plan International)於2010年9月起在非洲尼日共和國32個社區啟動「社區領導全面衛生計劃」(Community Led Total Sanitation,CLTS)。如今,尼日西邊Tillabéri省內的20個社區總算成為非露天如廁區(open defecation free zones),但是尼日其他地區的絕大多數人民仍沒有廁所可用。
尼日首都尼亞美的衛生技術人員Souley Hachimou指出,「民眾隨地便溺的習慣已經變成當地衛生的一大威脅,尤其是在鄉下地區,人們根本不覺得需要廁所,因為到處都有樹叢可以讓人們解放。」
但是根據聯合國兒童基金會(UNICEF)的資料,當地鄉下地區有超過90%的民眾仍是隨地便溺。此現象可能和尼日1990年以來人口激增有關。
「水援助組織」(WaterAid)於2月發表《說到要做到:非洲領導人必須即刻實踐淨水與衛生承諾》報告,針對非洲五國–尼日、塞拉利昂、迦納、烏干達和盧安達的衛生條件進行研究。結果發現,1990至2013年間,尼日的人口增加了770萬人,但期間卻只有100萬人口有廁所可以用。
住在尼亞美近郊 Saga-Gorou村的62歲居民Salmou Yacouba表示,「就算是蓋最基本的廁所也需要錢購買水泥和鋼筋砌牆,還要人工。我們沒有用馬桶的習慣,馬桶是給沒地方解放的都市人用的。」
Tillabéri居民Boulkassoum Hamadou也說,在鄉下地方,維護廁所的茅坑是一大難題。「滿了就要清理,否則就會發出惡臭,每個人都要協助清理廁所,這對一個家庭來說就已經很困難,不要說是全村了。因此大家還是選擇隨地大小便。」
Saga-Gorou村31歲農民Marietou Boubacar承認隨地便溺的確很不衛生,「當了解到霍亂這類傳染病是衛生習慣不佳引起的,才知道我們必須改變,不能再繼續隨地大小便,因為健康很寶貴。」
水援助組織的報告指出,1550萬的尼日居民中有1410萬人沒有廁所可上,只有6%的人使用公廁,79%的人選擇隨地便溺。水援助在報告中也抨擊非洲政府未能兌現改善衛生條件的承諾。
這份報告研究的五個國家,目前的衛生設施普及率距離2000年聯合國發表的「千禧年發展目標」(UN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, MDG)還有很長一段路。尼日目前整體衛生設施普及率是9%,在其鄉村地區則僅4%。
2008於南非簽署的非洲聯盟「德班宣言」(eThekwini Declaration)中,各國政府承諾將為公共衛生獨立編列預算,並投注0.5%以上的GDP建設衛生設施,尼日也未能實現。
根據水援助的報告,2007年至2010年間,尼日共有0.89%的GDP(3千9百40萬元)花費在淨水和衛生設施上。
「政府並沒有為淨水和衛生設施獨立編列預算,無法精確評估各政府機關的執行成效,但是多半不是花在淨水和衛生設施。」Hachimou說。
尼亞美一位保健員Soumaïla Hima指出,「衛生設施的缺乏造成我國許多疾病一再爆發,包括寄生蟲病和痢疾等。」「去年的全國性霍亂疫情,導致數千例感染和300人死亡,主因也是衛生設施缺乏。」
水援助的報告引述世界銀行的統計,「衛生設施缺乏所引起的疾病,每年要花掉尼日GDP的2.4%來控制疫情,是尼日淨水和衛生設施開銷的2.5倍,等於每人每年要花143.6元美金看病。」
水援助組織尼亞美分部主任Hamani Oumarou指出,除了看病住院買藥等醫療花費外,尼日人還要花許多時間在戶外找地方解放,每年總計要花22億小時。
根據尼日水和環境事務部長的說法,尼日的合作發展伙伴已開始協助尼日政府改善衛生設施普及率,從2009年的6%起,預計2015年達到25%年成長率的目標。
UNICEF駐尼亞美水與衛生設施主任Togota Sogoba說,UNICEF也正在尼日225個村落進行類似CLTS的計劃,其中已有140個村落已經完全停止隨地便溺的行為。
【參考資料】
留言列表